曲高和寡,幾乎就是古典音樂演奏者的真實寫照,並且,已經維持一二十年了。
如果我們不要把範圍限定在古典,我們統稱一切跟音樂相關的從業人員都叫做音樂工作者,其實,音樂包羅萬象涵蓋了許多層面,也經常與其他類型的藝術、或是事業相結合。
但是!多了古典這兩個字,這樣的框架這樣的包袱這樣的注解,古典音樂注定比起其他類型音樂,呈現出一種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飄飄然姿態,也經常與世俗脫軌,或是帶點"何不食肉糜"的不切實際感。
我反問自己,在台灣,古典音樂的價值在哪裡?在流行樂界、爵士樂界、戲劇界、舞蹈界、或是任何跨界的藝術展演裡,音樂的功能性、以及情感或特定訊息的傳遞能力是明顯的,因為,"審美觀"這個重要的先決因素,早已決定了,這些類型的音樂就像是全世界普遍使用互通的英文,而,莫札特奏鳴曲或是貝多芬交響曲,就像是賽德克語若沒有魏德勝就不會被關注一樣,普羅大眾不容易接受並理解。這項語言、這種"審美觀"不容易被建立,聽眾也需要被教育。
在上一輩的音樂家們努力推廣之下,這個世代所產生的音樂工作者數量遠比上個世代多,而少子化以及經濟衰退的社會現象使得古典音樂市場或是教學需求萎縮,就像流浪教師一樣,年輕時立下志向的天才或音樂神童,到了而立之年也不得不開始思考未來,女生可以準備找個好歸宿,男生可以轉業或發展第二專長。古典音樂的價值,先是越來越不被理解,再者就是被現實或是商業行為妥協,於是乎,古典音樂需要被改編、需要被通俗化、需要走出舞台進入商場秀場餐廳婚喪喜慶,甚或,音樂家們雖然主修是古典也要吹點爵士,主修是單簧管但是也要會吹Sax,漸漸的,大家都是三頭六臂面面俱到又多才多藝,並且,大家"都是"如此,然後也許原本你有些自我期望,能夠成為某樂器的精英優秀獨奏家,演譯出精準又獨特的經典曲目音樂風格,最後,你的鋒芒被鏽蝕磨損,為了生活你終究捨棄了遙不可及的理想,放下身段,開始做著你音樂天份並沒有辦法支持你的事情,比方教管樂隊、比方指揮學生樂團去比賽,或者根本就去賣房子賣保險賣小吃。
現實環境的影響是客觀條件,但我們也不要總是推委給環境。古典音樂的市場價值該如何擴充如何建立?
因為我是個演奏者,所以我常會想:當我表演了一場音樂會,台下的聽眾們到底在這一個多小時裡面,跟台上的我,究竟產生了多少的關聯或連結?而這份關係,真正使得聽眾有了新的靈感或收穫嗎?
我從高中社團開始接觸單簧管,喜歡上演奏單簧管,於是開始對於古典音樂產生好奇,開始大量的接觸唱片行的古典音樂區,開始試著去聽獨奏會、交響樂團的演出。但是我實際上,就著自己的這份好奇心,我主動地取得了許多的資訊或心得,或說那時的我就像是個主動學習者,所以我不對於台上的距離遙遠的音樂家們,總是以關注又羨慕的眼神看待他們,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像他們那樣發光發熱。但是,如果我今天不是因為自己的主動,會有這樣的關注力嗎?我很懷疑。於是,如果我所邀請的觀眾們,不但沒有學習任何樂器,對於古典音樂的背景完全一翹不通,那我該怎麼去想像,他們會願意花錢買票卻是進來欣賞一段,他們"可能"無法以他們的"審美觀"來吸收的,古典音樂的美好?期盼他們主動學習並接受,是否太過天真不切實際呢?
推廣古典音樂這份使命早已存在,也有許多人投注了相當的心力以及資源,但我相信,當音樂家們真正地對於以上的問題能夠有深刻的體認,對於聽眾的心理也願意更加了解,才有機會使得台上台下產生良好的關聯或互動,漸漸地得以建立培養出一群懂得欣賞、或即使不懂得欣賞但覺得挺有意思的聽眾,那麼,古典音樂的市場才有可能被經營,我們才有機會培植出各式各樣的伯樂,來支持我們鼓勵我們。